(1)1995年出席在意大利米兰召开的第九届国际机器与机构学术会议,并发表学术论文:
Liu Jie,et al,. APPLICATION OF ANTIRESONANT THEORY IN VIBRATION UTILIZATION ENGINEERING,Proceedings of Ninth World Congress on the 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 Italy,Milan,1995.8
(2)2005年获得国家985立项资助,研制出第一个反共振试验台,并开始进行反共振振动机的理论和实验研究;
(3)2006年申请并获得辽宁省科委资助,制作了第二个反共振试验台;
(4)2007年申请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:反共振机械与锐共振机械关键技术研究,批准号50775029,
(5)2008.1-2010.12,又设计制作2个反共振试验台,并进行了更深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。
(6)2012年8月1日获得国家发明专利。
二.反共振振动筛的原理性创新和原始性创新
根据动力学特性,按频率振动筛可工作的区域有三个, 即远超共振区、低临界近共振区和反共振区,目前世界上用得最多的是非共振筛,工作在远超共振区;还有一种是共振筛(又称亚共振筛或低临界近共振筛),工作在低临界近共振区。工作在反共振区,是本发明的最大特征,是国内外从来没有过的。因此,反共振筛是一种原理性创新和原始性创新,既然原理上是创新的,结构上也必然存在创新,这种振动筛激振器安装在减振体上,筛箱按所需振幅工作,减振体振幅几乎为零,这就带来了一系列的优越性。
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还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性创新成果:
①提出了“令反共振点位于两共振点正中间”、“令反共振时机体振幅最小”和“介于以上两种方法之间的综合法”等三种参数选择方法,分别建立了与这三种方法相对应的条件方程,并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和实验研究。
②基于随机摄动法对反共振振动机进行了动力学分析,研究了在两个质体不同参数组合和物料质量均值变化的情况下,物料质量随机波动对振动机两质体振幅的影响,找出了物料质量随机波动对两个质体振幅影响的规律,提高了反共振振动机的设计水平。
③对惯性式反共振振动机进行了机电耦合建模与求解,建立了反共振状态下的同步性判据、同步稳定性判据、同步传动性判据和同步传动稳定性判据,理论和实验都证明,在反共振状态下,不但能够实现振动同步,而且能够实现振动同步传动。
